质疑裁判?理解规则、成为裁判!——北京足协举办“足球裁判职业角色体验日”活动(裁判引质疑)

足球规则 22℃

  近年来,中国裁判员在多项国际足球赛事取得突破。在前不久结束的2024年卡塔尔亚洲杯决赛中,中国裁判员马宁、周飞、张铖、傅明组成的裁判组亮相赛场,这也是中国裁判组历史上首次主哨该项赛事的决赛。但回到中超联赛,这些受到国际足联和亚足联认可的名哨为何总是受到质疑?

  5月19日,北京市足球运动协会在小花猫儿足球培训中心举办了“足球裁判职业角色体验日”活动。本次活动共吸引了50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包括媒体记者、球迷、北京市足协会员单位代表、北京青训中心教练员以及参加市级赛事的球队教练。中国足协副主席许基仁、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北京市足协主席刘军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后,中国足协裁判讲师、中国足协中超裁判监督、北京市足协第八届裁委会副主任黄烨军组织现场的参与者观看视频来模拟裁判体验,在20个国际足联给出的经典裁判案例中担任“主裁判”。其实视频中,犯规动作已经经过了多角度的回看和慢放,但尽管有充足的角度和思考时间,判罚合格率也仅有8.1%。由此可见,在更加快速的比赛中裁判判罚的难度。

  (中国足协裁判讲师、中国足协中超裁判监督、北京市足协第八届裁委会副主任 黄烨军)

  虽然本次活动中的样本数无法进行准确的估算和参考,但也能够窥探出在当下中国足球从业者、球迷、媒体中,能够准确理解足球裁判规则的人相对有限。加之国际足联对于规则的解释常常更新,使得足球裁判成为了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自身带有很深的职业壁垒。所以当一部分公众基于朴素的“经验”而不是理性的“规则”来解读裁判的执法,这本身就加重了质疑的诞生。

  难以否认的是,质疑之声也来源于中国足协的腐败。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很坦然的说中国足球陷入了塔西陀陷阱:“当一个具体的部门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好像都是错了。那之前中国足协发生了系统性的腐败,没有人再相信足协的官员,没有人再相信裁判,谁都不相信。新的一届中国足协需要努力重构这种信任,重构信任需要的是理性,需要的是科学”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 杨海滨)

  同样的壁垒不仅存在于裁判和其他足球主体之间,也存在于裁判和裁判之间。尽管有中国裁判接连亮相世界大赛,但并不意味国际视野和经验能被复制粘帖。现役十一人制国际级裁判员傅明分享了他的个人体会:“足球世界不仅仅是裁判的水平。足球世界考验的是你这个国家所有从事足球人跟足球相关所有领域的人的整体的水平。同样的判罚在中超联赛和国际主流比赛中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为信息差,所以才会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不理解,才会产生误解,才会进一步的产生质疑,甚至阴谋论。”

(现役十一人制国际级裁判员、北京市足协裁委会常委 傅明)

  打破专业壁垒、消除信息差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裁判判罚更加透明化、让足球规则更加普及化。2024赛季中国足协的裁判评议已经进行到了第八期,在全国各级比赛中出现了很多次的错判漏判。尽管比赛无法重来,产生的影响也无法更改,但是更加可贵的是评议本身的存在。中国足协副主席许基仁也坦言曾经黑哨的出现,但裁判评议工作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个就是普及规则,第二个就是还是给一些优秀的裁判员一个证明的机会。第三个对于一些有私心的裁判也是一个震慑作用。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放在阳光下,那么有一些裁判即使想谋取私利,可能对他也有一个很大的威慑作用”

 (中国足协副主席 许基仁)

  此外,本次活动中特别设立了集体评议环节和互动答疑环节,参与者以此前北京国安球员张稀哲因判定辱骂第四官员而被禁赛7场为例,提出中超是否能够效仿英超联赛公开裁判对话录音的规定。中国足协裁判讲师、中超裁判监督、北京市足协裁委会副主任霍伟明表示,这一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使用 VAR 技术必须征得国际足联和国际足球理事会的同意,关于公布中超联赛裁判对话的工作已经进入到流程当中。如果同意,那么下一步在比赛关键事件的判罚上,大家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听到裁判员对话的过程。”

  (中国足协裁判讲师、中超裁判监督、北京市足协裁委会副主任 霍伟明)

  未来,北京市足协也会定期举办体验活动和培训课程,提高公众对足球裁判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公开的交流成为常态,裁判员专业壁垒才会被打破、裁判的判罚也会有更多理性的监督。球员和裁判员水平提升的同时,球迷也逐渐从“质疑”裁判到“理解”规则,或许能够最终“成为”无冕的裁判。经过多方共同的努力,中国足球才能进步。

标签: